【108故事】此“痘”非彼“豆”,西小艾为您揭开猴痘那并不神秘的“面纱”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种颗猴痘会长只猴吗?可惜此“痘”非彼“豆”,灵动可爱、技能超群且智力非凡的“齐天大圣”们并没有如此神力来繁衍后代,一旦种下此“痘”,等待它们的将是病痛的折磨,甚至生命的凋亡。那么,猴痘到底是何方妖孽,它有何妖力,使得猴儿们不得安宁,又扰我人间清净呢?乐于答疑解惑的西小艾现在为您娓娓道来。

1958年,猴痘病毒在猴子身上发现,因此命名为猴痘。1970,刚果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目前,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2022年9月,我国境内第一例猴痘病例在重庆被确诊,从流调结果看,重庆这例猴痘病例与男性同性性行为关联密切。据报道,欧美90%以上的猴痘感染者是有多位性伙伴的男性同性行为人群,这让我们有一定理由怀疑猴痘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而且男性行为者群体中部分人士较频繁更换性伴侣及同时拥有多名性伴侣的情况导致了病毒的加速传播。

1、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2、猴痘的传染源是什么?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3、猴痘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4、哪些人容易感染猴痘?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尽管在1980年5月8日,WHO第33届大会正式宣布人类彻底消灭天花,随后全球逐步停止了一般人群的天花疫苗接种,但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

5、感染猴痘病毒后临床表现是什么?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6、猴痘治疗和预后如何?

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7、如何预防猴痘?

常用的家用消毒剂就可以杀死猴痘病毒。

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个人手卫生。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结尾,西小艾本着专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再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告知各位:无论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还是不以为然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亦或是新入视野的猴痘,这些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伴侣之间相互忠诚,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他好,你好,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