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愚从青藏高原来到关中平原,用十年时间谱写了一名疾控人员的青春之歌。在高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平凡岗位上,他始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对地方病防治工作最大的热忱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奉献之歌。
成为一名关中人,把根儿扎在高陵这片土地上
2013年,26岁的李若愚,从青海湟源来到高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初出茅庐的他选择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向前冲。地方病防治与其他病种不同,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对理化知识、地理环境、风土民情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单位的新人,一方面他快速融入高陵疾控中心大家庭,努力让自己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让自己成为一名关中人,扎根在这片土地。这些年,他走村串户,跑遍了辖区所有地方病病区村和农村饮水改造工程项目,访视了所有中度以上地方病患者。李若愚回忆道:“刚开始工作时,我对地方病认识不深,但随着走访工作的逐步深入,患者因地方病给身体带来的永久性伤害历历在目,内心受到了很大触动。减轻地方病给群众带来的痛苦正是我存在的价值所在。”在服务病区群众的过程中,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让群众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为了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他开始学着说关中方言,蹩脚的方言闹出了不少笑话,不过他并不气馁,一年多时间后,他已能用流利的关中方言与村民交流。李若愚笑着说:“用方言可以更快、更容易地与群众拉近距离;会说关中话,感觉自己更像关中人,与群众更近了,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当一名防病内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共同守护群众健康
面对高陵区10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9个水源性高碘病区以及碘缺乏、麻风病等多种地方病,针对高陵区高碘与碘缺乏并存、群众易混淆的情况,李若愚和同事们精心设计,为不同地区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并与市场监管部门、村委会合作,反复开展差异化的宣传与讲座,让群众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情况有了准确的了解。他坚持“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模式,开展定期监测,提升业务能力,落实干预措施,落实落细项防治工作。
李若愚认为,作为基层公卫人员,想把工作干好,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只有深入一线,在实践中把自己练成业务行家,工作起来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十三五”地方病防治工作中,他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反复调研、征求各方面意见,历经十余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通过制定并落实方案,有效推进了地方病防治工作部门协作能力,高陵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李若愚对自己的工作成效非常欣慰:“现在,我们区的儿童氟斑牙病情和防治措施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也达到了国家基本消除标准。看到群众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我感到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很值得。”
做一名疾控战士,关键时刻在一线担当使命
2020年初,高陵区报告了首例新冠确诊病例。李若愚立刻放下未满月的双胞胎女儿,第一时间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2021年,他又被抽调参与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严峻时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最紧张时三天总共只休息了5个小时,血压居高不下,很长一段时期,他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疫情防控和地方病防治工作“两手抓”,在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仍然不放松落实指导卫生院落实地方病防治措施,始终关注地方病患者规范管理情况,并将地方病防治和疫情防控宣传有机结合,做到了两不误。
虽然李若愚被评为陕西省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作为公卫人员,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已渗进了骨子里,荣誉属于所有疾控人员。未来一定会有新的堡垒需要攻克,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将继续坚守在疾病防控第一线,守住疾控工作底线,随时响应召唤,绝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
在平凡的岗位上,李若愚奋力前行的十年,见证了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的进步,他和成千上万像他一样的医疗卫生人员,正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建康西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